肥胖症指過量的脂肪積聚,或身體內的脂肪組織相對其他軟組織的比例過高。簡單而言,肥胖症是一種營養過剩的現象,亦可理解為身體代謝熱量出現紊亂的疾病。
肥胖症的成因,大多源於不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,如:進食過多、嗜吃零食、甜品或不必要的補品等,但又缺乏足夠的運動去消耗所吸收的熱量,久而久之,多餘的熱量轉化為脂肪積存於體內,日積月累形成肥胖症。肥胖症當中亦有些是受遺傳因素影響,據臨床統計顯示,許多肥胖者均有家族遺傳,所以此類人士,更應小心控制日常飲食。
最常被用以判定是否肥胖的方法是,依據身高與體重的平衡判斷的Body Mass Index,即「B M I 指數」。計算方法是:體重(公斤) / 身高(米2)。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於2000年為亞洲區訂定的指標:
BMI 指數 | |||||
過輕 | 標準 | 過重 | 肥胖 | 極度肥胖 | |
亞洲成年人 | 18.5以下 | 18.5-22.9 | 23-24.9 | 25-29.9 | 30或以上 |
體脂肪率 (% Body Fat) 是評估肥胖的另一方法。肥胖並非單指身體較重,而是指身體的脂肪比正常偏高的狀態。體脂肪率愈高,表示體內脂肪佔體重的比例愈多。一般而言若男性體脂肪率高過25%,女性高過30%,都屬於肥胖。
從「BMI 指數」判定為肥胖的人,大部份人的體脂肪率亦同時較高,但其中小部分的人是因為肌肉和骨骼較多,而體脂肪率亦在正常範圍,這就不能稱為肥胖。
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飲食的習慣及口味亦隨之而轉變,令肥胖相關疾病的發病率日益增加,於歐、美多國已成為都市病之一,廣泛威脅人們的健康。根據香港一項於1995年進行的調查顯示,大約有38%的男士及34%女士有肥胖的問題。肥胖是促使高血壓惡化,或是引發糖尿病及心臟病等併發症的導火線。此外,乳癌、大腸癌等癌症發病率,亦會因肥胖症而增加。
除了引發以上的疾病外,肥胖人士在睡眠時,頸部附近的脂肪組織會壓迫氣管等呼吸通道,阻礙呼吸氣流通過,引起打鼻鼾、呼吸不足甚至暫時停止呼吸等情況,所以睡眠窒息症於肥胖人士當中亦較為常見。
眾所周知,減肥的不二法門,不外乎定時運動及控制飲食,當中要注意的事項亦十分簡單。但導致減肥失敗的原因,往往是缺乏耐性及恆心。
運動方面大致可分為以下類別,須要從中取得平衡,以免偏重任何一方:
→ 帶氧運動,包括跑步、踏單車或游泳等,講求呼吸的配合,從而強化心肺功能,亦達到燒脂功能。
→ 力量型運動,包括仰臥起坐、啞鈴操或器械操等,這樣全身肌肉都可參與運動其中,訓練肌肉的耐力。
→ 球類運動能將以上兩種訓練的好處融合,運動量較大。
但須注意,不同體質對運動的適應能力亦會不同。過量的運動,會做成肌肉疲勞或關節勞損。因此,做運動時亦要因應自己的體能,適可而止。
於運動的同時,亦應顧及以下的飲食及生活習慣,作出相應改善:
→ 多吃水果蔬菜、清淡的食物,減少糖份或油粉的攝取。
→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定時作息,早睡早起,戒煙及酒。
→ 保持心境開朗,因情緒會影響食慾及人體吸收,心情經常大起大落亦會影響新陳代謝,減低減肥的效果。
運動及控制飲食必須持之以恆,短暫的熱情對減肥這個長遠目標是沒有幫助的。將兩者配合便可相得益彰,若能將之培養成一種生活習慣及態度,更可有效減低體重回升的機會。
關於本部份的內容,我們力求準確,如有任何缺漏或未盡善之處,還望各位多包涵。本部份之健康資訊只供參考,讀者有責任就其健康情況及醫療問題諮詢醫生專業意見。
版權所有,未經本公司授權,所有內容不得轉載。